性别平等意识对中国儿童绘本出版的启示
社会性别是相对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概念,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因文化不同而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的范畴。它强调的是性别角色的社会性,即一定文化传统、制度安排、习俗观念等社会因素区分了男女不同的社会性别,并由此演伸出社会性别分工、价值判断和权利结构等,它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摘要:阅读性别平等的绘本,一方面可以培养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打破其在社会文化中习得的性别刻板印象。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儿童绘本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对出版社的绘本选题策划应该有所启发。
关键词:绘本出版;性格;性别平等
笔者在参加某NGO在一城中村举办的亲子绘本阅读活动中发现,参加绘本阅读的流动儿童及其父母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例如,老师在导读《我妈妈》时,其中一张画面上是穿着西装当老板的妈妈。孩子们看到这幅画就乐了,好几个孩子笑起来:“男人。”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电视剧或者现实生活中传递给他们的老板形象大多时候是男人的形象,所以,当他们看到穿西装当老板的妈妈的形象时,他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男人。有研究指出,父母从事的工作性别差异不明显、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家庭,对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较为有利。研究者在流动社区的调研中发现,在流动人口中,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家务劳动中承担的工作量较少,家务劳动大多数是由母亲承担。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大多也是由母亲承担。可见,在流动儿童的家庭中,家务分工对儿童造成的刻板印象就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为此,笔者认为,阅读性别平等的绘本,一方面可以培养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打破其在社会文化中习得的性别刻板印象。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儿童绘本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对出版社的绘本选题策划应该有所启发。
一、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发展不利
在研究者与流动社区的13位家长和11位儿童进行的访谈中,他们分别描述了心目中男孩女孩的形象。在大多数父母的心中,男孩应该是“有主意的、勇敢的、坚强的、有担当、喜欢汽车玩具”,女孩应该是“有气质、不说粗俗的话、温顺、善良、文静、会照顾人、有爱心”。在儿童的心目中,男孩应该是“会打皮球、玩枪、喜欢机器人、不扎辫子、不听话、淘气”,女孩应该是“漂亮、美丽、听妈妈的、瘦瘦的、臭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男孩女孩的印象,直接复制到了儿童身上。
刻板印象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的好处是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但是,简化的认知方式却容易造成对某个群体的偏见。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四川人、湖南人爱吃辣,广东人、香港人爱喝早茶,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这是对生活在这些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刻板印象。当然,四川人、湖南人中也有不爱吃辣的,北方人也有爱吃大米的。生活习惯上的刻板印象也许并没有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如民族偏见、地域偏见等都是基于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印象而形成,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性别的偏见来自社会性别,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不是先天的,是后天被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结果。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注意教材中的性别偏见。他们的研究表明:教材中男性角色多于女性角色;男女角色都是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型加以描述;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别平等。这些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拥有不同性别气质的人来说,是一种个体发展的束缚。比如,课堂上教师对男女学生在英语和数学课程上成绩差异的刻板印象的强调,会对儿童起负面的心理暗示,从而造成其偏科等现象。因此,消除性别歧视、倡导性别平等,对男孩女孩的个体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二、传统童话故事VS性别平等绘本
1、传统童话故事的框架结构:男强女弱
《睡美人》是《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故事,童话中的公主被恶仙女所诅咒,在15岁的时候,被纺锤扎伤而昏睡过去。随后,整个城堡的人也睡着了,城堡被密密麻麻的荆棘所包围。公主沉睡一百年以后的一天,一位王子进入了城堡,当他亲吻公主的时候,公主和整个城堡的人都醒来。盛大的婚礼以后,王子和睡美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同样,在《安徒生童话全集》中,也充斥着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有学者研究了《安徒生童话全集》 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指出,在《安徒生童话全集》 70 篇有人物角色的童话中,男主角 47 人,占角色总数的 67%, 女主角 23 人,占角色总数的 33% 。童话在男女能力和性格两方面的描述上存在“男优女劣”的倾向。男性往往勇敢,是柔弱公主的拯救者;而女性在童话中多表现出无知,等待着白马王子来拯救。
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传说故事中,也同样充斥着性别的不平等。可见,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其框架结构主要是“男尊女卑”。
2、性别平等绘本的框架结构:性别平等
近年来,一些提倡性别平等的绘本得到了很多关注。这些绘本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性别角色,鼓励孩子们尊重多元与差异的空间,以更开阔的视角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史蒂芬?麦可?金的《爸爸,你爱我吗?》,故事中的爸爸是一个很爱盒子的男人,也很爱他的儿子。但是,和很多爸爸一样,他不知道如何表达爱。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他给儿子做玩具,陪儿子放风筝,和儿子一起照料小鸟,细心地用盒子做成鸟屋等。爸爸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有时候会被邻居嘲笑,但是爸爸不在乎,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他对儿子的爱的表达。在这个绘本中,作者打破了传统故事中刻画的父亲的严肃形象,故事中的爸爸充满爱心,他有点害羞、做事情愿意花心思,这些被认为是女性化的气质在他身上被自然地呈现出来。
在《威廉的洋娃娃》中,小男孩威廉想要一个洋娃娃,他的小小心愿却被哥哥说恶心,邻居小朋友骂他娘娘腔,爸爸给威廉买了篮球、电动火车,但是威廉心里最想要的还是洋娃娃。直到有一天,奶奶来了,威廉才实现了他的愿望。奶奶还让爸爸了解,玩洋娃娃的男孩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威廉的经历可能是很多孩子都遇到过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认识到平等,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才是最重要的。
卜卫认为:“对男孩强调勇敢进取,对女孩强调文静温柔的教育,必定大大限制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扩大性别不平等。儿童的一切发展应该取决于他们的潜质、能力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性别。”性别平等教育的目的是不让儿童的发展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让儿童成为一个有着独特个性魅力的人。
三、绘本出版中可加入性别平等意识
绘本也叫图画书,即绘有图画的书本。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的用拉丁文和德文写成的《世界图绘》被公认为欧洲绘本的雏形;1902年,英国的毕翠克丝·波特出版了《彼得兔的故事》,此书被公认为世界上图文结合得最出色的第一本绘本,毕翠克丝·波特也因而被誉为“现代绘本之母”。绘本在欧洲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于20世纪初传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左右传至亚洲的日本、韩国。而中国大陆一直到20世纪末才有出版社引进儿童绘本。最初,读者对绘本的功能并不认可,但是,随着绘本被更多地认识,越来越多的儿童和家长开始青睐绘本。在儿童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绘本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研究者访谈的流动社区,接受访谈的家长都表示,孩子参加绘本亲子阅读会以后,每天晚上都会要求父母给自己读书。可见,利用绘本提升儿童阅读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童年期在儿童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众多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学者的证实。在绘本中倡导性别平等,对塑造儿童的性别意识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才能为儿童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是出版社在进行绘本引进和策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培养一支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出版队伍。作为儿童绘本出版的把关人之一,编辑在图书从选题策划到最后出版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编辑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知识水平等,对其选题策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出版人应该具备一些性别平等的知识。中国男权文化是非常强势的,很多人虽然未必刻意对性别具有偏见,但是,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对出版人进行性别平等教育也非常重要。只有出版人具有了性别平等意识,他才可能策划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绘本。
第二,绘本出版应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如果一本书在营销时宣称“老少皆宜”,那么,它可能是谁都不适合的一本书。绘本的出版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版人应该了解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这样,才能在绘本的选择和营销方面,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编辑和作者。好的绘本一定有赖于编辑和作者的合作,因此,出版社或者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定的制度激励好的绘本创作。1937年,美国创立“凯迪克图画书奖”,主要鼓励美国当年出版的最优秀的儿童图画书的作者;1955年,英国设立了格林纳威奖;1965年,国际儿童图书协会设立了国际安徒生图画故事书奖。这些奖项的设立,都可以对国内绘本图书奖励机制起到借鉴作用。
第四,儿童偏好绘本,出版社可和小学、幼儿园合作推广绘本。大多数学龄前儿童虽然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但是,其观察能力却是惊人的。研究者在参加亲子阅读会时,常常发现不识字的孩子会发现很多大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大多数儿童对绘本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绘本,应是可行之道。出版社可以和小学、幼儿园合作,推广利用绘本进行教学。